-
播州央企联动赋能产业升级加速度
遵义市播州区深入贯彻国家关于深化央地合作的战略部署,在招商引资工作中精准施策,以深化央企项目合作为抓手,着力推进项目扩能增效,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通过系统谋划、靶向服务、优化环境,播州区积极引导中央企业在播州增资扩产、技术升级、延链补链,有效激发市场活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 健全机制深化精准施策 播州区坚持高位推动,建立完善的央企项目服务协调机制。基于对本地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的深度研判,形成“一企一策”的差异化服务方案。相关部门主动对接企业诉求,针对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用地、能耗、环评等关键要素制约,整合力量集中攻坚,疏通堵点难点。同时,着力优化要素资源配置,优先保障重点央企项目的资金、土地、人才等需求,提升服务效率。构建覆盖项目引进、建设、投产、运营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增强央企投资信心和发展后劲。该区聚焦项目全流程动态服务,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人跟踪、专业协调。 二、 聚焦主导产业引导集群发展 播州区立足铝土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全力支持大型铝企实施扩能技改项目,推动铝产业链向高端化、绿色化延伸。在新能源领域,借力央企技术优势,布局发展动力电池材料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产业链,打造重要的再生资源循环基地。依托酱酒核心产区优势,积极引进央企参与酒类包材配套建设,提升产业集群配套能力。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加强与文旅康养领域央企合作,共同策划运营精品项目,将绿水青山转化为发展优势。相关部门统筹产业规划,引导央企资金和技术流向重点培育领域,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 三、 拓展合作深度赋能转型升级 播州区主动引导央企融入区域创新体系,支持其在当地设立研发机构或中试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在重点项目推进过程中,鼓励央企采用先进生产工艺与环保技术,强化示范引领,带动本土产业链整体提质升级。以项目建设为纽带,推动央地人才交流合作,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联合培养与输送机制。积极促进央企与本地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应用企业建立紧密协作关系,共同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延展产业链条。通过项目带技术、技术带人才的模式,强化区域创新发展核心驱动力,为产业长远发展注入创新活力。 四、 重点项目牵引提质增效显著 围绕“强链延链补链”目标,播州区实施了一批具有引领性的央地合作项目。大型铝企实施的节能减排升级改造和增产项目已完成部分关键设备安装调试。循环经济产业园多个子项目加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预计年底可实现部分再生材料生产线试运行。通航机场项目建设前期工作取得关键突破,与多家关联央企达成合作共识。在生态环保领域,央企参与的绿色矿区修复示范工程效果显现,形成可复制的生态治理模式。在文旅融合方面,大型旅游休闲度假综合体项目完成核心区规划设计和部分基础施工。这些项目不仅是区域经济增长点,更是技术创新示范点。 五、 优化机制保障协同向未来 展望未来,播州区将瞄准国家发展战略重点方向,进一步扩大央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计划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开展精准招引,力争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方向实现新突破。持续完善支持政策体系,着力打造服务央企项目“全周期、高效率”的一流营商环境。探索建立更加紧密的政企常态化沟通协商机制和跨区域协作机制,协同解决制约企业发展共性问题。通过深化央企在播项目合作,增强区域经济发展韧性与竞争力,为地方现代化建设贡献核心支撑力量,共同构建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新格局。
2025-09-02
-
遵义传化智能公路港驱动百个重点项目集中建设
遵义县通过招商引资推动区域发展,2015年集中开工103个重点项目,涵盖物流、产业升级、基础设施等领域,总投资规模显著,为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项目整体布局呈现多元发展态势。此次集中开工的项目覆盖多个产业领域,总投资超百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过半。其中,5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占比超七成,总投资占比接近整体规模,体现出遵义县在项目筛选与布局上的精准性,重点聚焦带动作用强、产业链延伸效果显著的领域。 二、传化智能公路港成物流产业新引擎。作为此次开工的标志性项目,遵义传化智能公路港物流产业园落户遵义县龙坑镇谢家坝,总投资超十亿元,规划用地面积达数百亩。项目定位为一站式物流总部基地,建成后将整合区域物流资源,提升货物中转效率,推动传统物流模式向智能化、集约化转型。 三、项目建设释放多重经济社会效益。从长远效益看,这批项目建成后预计可提供数千个就业岗位,年创税规模可观,将有效缓解当地就业压力,增加财政收入。特别是传化智能公路港项目,通过构建现代化物流网络,有望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吸引相关产业向周边集聚,形成“物流+产业”的联动发展格局。 四、资金保障与推进机制确保建设进度。相关建设资金已足额落实,为项目顺利推进提供坚实基础。遵义县在项目审批、要素保障等方面建立了高效推进机制,明确建设周期,确保重点项目按计划推进。通过强化全过程监管,保障工程质量与安全,推动项目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助力区域经济结构优化与产业升级。
2025-08-27
-
贵州农科院茶叶专家赴遵义科技赋能茶产业发展
2024年,贵州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专家团队赴遵义市播州区龙坪镇上水村开展茶产业发展专题调研,聚焦当地茶园生产条件、加工能力及管理技术等关键问题,提出科技支撑方案,涵盖资源禀赋挖掘、加工设施建设、田间管理优化及招商引资支持等维度,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下茶产业提质增效。 一、科学评估资源禀赋,锚定高品质茶发展方向。调研团队实地考察发现,遵义市播州区龙坪镇上水村赵家寺茶园地处低纬度高海拔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均气温适宜,昼夜温差明显,云雾天气多,有利于茶叶内含物质积累;土壤以黄壤为主,pH值呈微酸性,有机质含量较高,具备生产高品质绿茶、红茶的天然优势。专家团队结合贵州省茶产业“生态优先、品质为上”的发展定位,指出上水村应充分利用独特的生态条件,重点发展高端名优茶,通过品种优化与品质提升,打造区域特色茶品牌。 二、加快加工设施建设,破解产业发展瓶颈。针对上水村无茶叶加工厂、鲜叶加工能力不足的现状,专家团队建议,抓住春茶生产关键期,多渠道筹集资金购置茶叶杀青、揉捻、烘干等初制加工设备,建设标准化茶叶初制加工点。可通过村集体牵头、种植大户参与、政府补贴引导等方式整合资源,同时积极对接茶叶加工企业开展招商引资合作,引入先进加工技术与管理经验,实现鲜叶“就地加工、及时转化”,减少鲜叶损耗,提升茶叶加工品质,确保春茶生产季茶农及种植大户收入稳定增加。 三、优化田间管理技术,夯实产业发展基础。调研团队指出,上水村现有茶园包括1982年种植的老茶园及2011年新植茶园,需根据树龄与品种特性实施差异化管理。春茶采摘结束后,应及时开展茶园修剪,老茶园侧重深修剪更新树冠,新植茶园以轻修剪培养树型;施肥方面,需选用茶叶专用复合肥,结合土壤肥力状况科学确定施肥量,同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升肥料利用率。此外,针对茶园套作脆李的种植模式,专家建议加强茶果间作生态管理,合理调控种植密度,利用脆李树遮阳保湿功能改善茶园小气候,实现“以短养长、茶果双收”的生态经济双赢。 四、强化项目规划引领,构建长效发展机制。为推动茶产业可持续发展,专家团队建议结合遵义市播州区龙坪镇农业产业总体规划及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系统编写茶产业发展可行性研究报告,明确产业定位、发展目标、技术路径及资金需求。在此基础上,多渠道争取项目经费支持,包括农业农村部门的特色产业发展项目、科技部门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等,同时建立农科院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社的长效合作机制,通过技术培训、现场指导、示范带动等方式,提升茶农茶园管理与加工技能,推动上水村茶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为遵义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技动能。
2025-08-25
-
遵义播州区调研食用菌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与招商引资
近日,遵义市播州区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通过调研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推动农业产业升级与招商引资工作。当地重点考察了龙头企业建设、菌棒生产及种植基地运营,强调以技术创新和规模化生产为核心,打造完整产业链,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一、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升级 2024年,播州区将食用菌产业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重点扶持贵州泉源菌业科技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该企业二期厂房建设正在加快推进,建成后将显著提升菌棒生产能力。调研中,相关部门要求企业坚持建设与生产同步推进,为全区食用菌产业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同时,通过试验示范推广先进种植技术,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难题。 二、规模化种植带动农户增收 播南街道食用菌种植基地是当地产业扶贫的典型代表。2024年初,基地加紧投放黑木耳菌棒,计划实现一年三季生产目标。食用菌产业因其投资少、见效快、销路广的特点,成为带动贫困户脱贫的有效途径。播州区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持,鼓励农户参与种植,并扶持种植大户发挥示范作用,推动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三、产业链延伸提升附加值 播州区注重食用菌产业链的完善,从种植到加工、销售环节进行全面布局。2024年,当地将重点提升产品附加值,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探索深加工路径,如开发菌类休闲食品、保健品等,以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通过品牌打造和市场营销,拓宽销售渠道,确保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政策支持强化脱贫成效 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播州区积极响应省级脱贫攻坚“春风行动”部署,将食用菌产业纳入重点扶持项目。2024年,当地通过整合资源、优化服务,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强化技术培训,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还加强与企业的协作,推动产销对接,助力农户稳定增收。 此次调研进一步明确了播州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方向,通过龙头带动、政策扶持和产业链延伸,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未来,当地将继续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2025-08-22
-
播州区创新招商模式推动产业集聚显成效
遵义市播州区通过深化“党建+业务”双融合机制,以精准服务为抓手,全年累计引进产业项目100余个,总投资超百亿元,实现招商引资规模与质量双提升。当地投资促进局通过优化招商队伍、创新服务模式、强化项目落地保障等措施,推动形成一二三产协同发展的产业新格局,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党建引领构建招商新格局 播州区投资促进局坚持“抓党建促业务,抓业务强党建”工作思路,将党组织建设与招商引资任务同步部署。通过成立党员先锋队,对重点项目实行“一对一帮扶”机制,累计协调解决企业环保手续办理、项目立项等问题30余件。在党建赋能下,招商团队赴北京、广东、浙江等地开展小分队精准对接,推动19个项目落地,实际到位资金达31.24亿元,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成效显著。 二、创新模式提升招商实效 当地突破传统招商路径,采取“驻点招商+平台招商”双轮驱动。驻点招商分队全年走访企业572家、行业协会272家,成功吸引新恒基集团、中海物业等41家企业考察投资,签订正式协议7份。同时,依托贵洽会、辣博会等省级平台签约项目17个,总投资30.73亿元。通过产业链分析、目标企业清单化管理等方式,实现二产项目占比超50%,其中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加工等领域项目集聚度明显提升。 三、精准服务优化营商环境 播州区推行“亲商、爱商、护商”服务理念,建立项目全周期代办机制,重点破解企业建设与生产经营中的堵点。例如,为富贵红公司高效办理环保审批,协助斌辉公司完成立项流程,相关案例被列为省级营商环境典型经验。通过定期召开企业座谈会、开通绿色通道等举措,确保项目签约后3个月内开工率达100%,投资方满意度持续位居遵义市前列。 四、产业集聚激活发展新动能 从项目结构看,播州区引进的百亿投资中,一产聚焦特色农业,二产突出工业升级,三产强化文旅融合。21个亿元以上项目覆盖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其中深圳裕同投资的包装材料项目填补了产业链空白。此外,通过沪遵合作交流会引入的生态农业项目,带动周边农户增收20%以上,形成“招引一个、带动一片”的示范效应。 当前,播州区正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持续强化产业链韧性。未来,当地将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重点区域合作,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巩固“投资播州”品牌影响力,为贵州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提供基层实践样本。
2025-07-30
-
【播州区招商】播州区聚力四大主导产业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以招商引资为抓手,紧扣高质量转型发展主线,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强化产业链条、推动技术创新,重点培育铝及铝加工、酒及酒配套、电及电循环和食品加工四大主导产业,构建起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工业体系。这一系列举措显著提升了区域实体经济竞争力,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铝及铝加工产业全链条发展成效显著 依托丰富的铝土矿资源,播州区引进中铝集团等龙头企业,建成“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铝制品”完整产业链。通过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区内电解铝产能利用率提升至行业领先水平,铝型材、铝板带等下游产品附加值持续提高。播州区铝产业园已集聚正合铝业、恒佳铝业等配套企业,形成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成为黔北地区重要的铝工业基地。 二、酒及酒配套产业实现特色化集群发展 围绕遵义市白酒产业核心区定位,播州区重点发展酱香型白酒生产及包装配套产业。通过建设标准化厂房、完善基础设施,吸引数十家酒类包装企业入驻,形成从瓶盖、玻璃瓶到纸箱的全套供应链体系。当地酒企通过技改扩能,原酒产能同比增长两成以上,配套产业本地化率突破七成,有效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提升整体竞争力。 三、电及电循环产业绿色转型步伐加快 播州区统筹水火电资源,构建“发电—输电—用电—回收”循环体系。实施煤电联营改造项目,单位发电煤耗下降明显;建成投运废铝回收再利用生产线,年处理能力达数万吨;推动铁合金企业余热发电技术改造,能源综合利用率提升显著。区内电网结构持续优化,为工业企业提供稳定低碳能源保障。 四、食品加工业规模化品牌化双提升 立足黔北农产品资源优势,播州区重点培育辣椒、粮油、肉类深加工企业。通过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引进自动化生产线,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多家企业获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认定,开发出系列特色休闲食品,部分产品通过跨境电商渠道出口东南亚市场。食品工业产值在全区工业占比稳步提升。 播州区通过建立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实施“一链一策”精准招商,四大主导产业呈现协同发展态势。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持续增加,在铝加工节能技术、酒糟综合利用等领域取得专利突破。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固废处置等环保设施全面建成,万元GDP能耗指标优于全省平均水平。这种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路径,为资源型地区转型升级提供了实践样本。
2025-07-15
-
播州紧扣高质量发展主轴 优化营商环境激活产业动能
遵义市播州区紧扣高质量发展“主轴”,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产业布局,推动铝及铝加工、酒及酒配套等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形成了多元产业协同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 一、优化营商环境,夯实发展基础。遵义市播州区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推行“一窗通办”“并联审批”等服务模式,压缩企业开办、项目审批等流程时限。落实减税降费政策,设立产业发展基金,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技术创新等支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建立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制度,及时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用地、用工、用电等问题,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 二、聚焦特色产业,构建全链体系。依托铝土矿资源优势,遵义市播州区打造“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铝制品”全产业链,引进铝加工企业,发展高端铝型材、铝箔等深加工产品,推动铝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围绕酒及酒配套产业,建设包装材料、物流运输等配套园区,为周边白酒企业提供产业链服务。发展电及电循环产业,推进煤电一体化项目,实现电力资源高效利用。现代商贸物流方面,依托区位交通优势,建设综合物流园区和电商平台,促进农副产品、工业产品集散流通。 三、强化要素保障,激发市场活力。遵义市播州区加强土地供应保障,盘活存量工业用地,保障重点产业项目建设用地需求。优化电力调度,推动工业园区增量配电业务改革,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实施人才引育计划,与高校、职业院校合作培养产业技能人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园区道路、供水、排污等配套工程,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吸引更多企业落地发展。
2025-07-02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